<strike id="jdrnl"><i id="jdrnl"><cite id="jdrnl"></cite></i></strike>
<strike id="jdrnl"></strike>
<strike id="jdrnl"></strike>
<strike id="jdrnl"></strike>
<span id="jdrnl"></span>
<strike id="jdrnl"></strike>
<strike id="jdrnl"><dl id="jdrnl"></dl></strike>
<ruby id="jdrnl"></ruby>
<span id="jdrnl"><dl id="jdrnl"></dl></span>
<th id="jdrnl"><video id="jdrnl"></video></th>
<strike id="jdrnl"></strike>
0377-67031377
0377-67031377

首頁

建領文化

近期項目用地審批政策的十大變化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決策部署和國務院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的要求,8月2日和8月3日,自然資源部出臺兩個重要文件:一是會同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用地審批前期工作積極推進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通知》(自然資發〔2022〕130號),二是《自然資源部關于積極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的通知自然資發〔2022〕129號)。兩份通知中的部分政策措施屬于以前政策的延續或重申,部分政策措施和以前相比發生了重大變化:

一是超出原規劃的建設項目可采用預支規劃規模的方式保障用地。具體來說,超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海洋功能區劃的建設項目,應銜接“三區三線”等國土空間規劃管控要求,并將項目用地用海布局及規模統籌納入在編的國土空間規劃及“一張圖”(近期申報用地時由項目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附圖承諾),可采用預支規劃規模的方式保障用地。

二是實行計劃指標重點保障。對納入國家重大項目清單、國家軍事設施重大項目清單的項目用地,以及納入省級人民政府重大項目清單的能源、交通、水利、軍事設施、產業單獨選址項目用地,由部直接配置計劃指標。

三是允許分期分段辦理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五規定:建設項目需要使用土地的,建設單位原則上應當一次申請,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確需分期建設的項目,可以根據可行性研究報告確定的方案,分期申請建設用地,分期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過去,建設項目分期分段申報或辦理用地審批,有“拆分”報地批地、規避法定審批權限的嫌疑。此次明確提出,確需分期建設的項目,可根據可行性研究報告確定的方案或可行性研究批復中明確的分期建設內容,分期申請建設用地。線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正式報批用地時,可根據用地報批組卷進度,以市(地、州、盟)分段報批用地。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均在省級人民政府權限內的,可以縣(市、區)為單位分段報批用地。

四是允許服務于鐵路工程施工的制梁場、拌合站辦理臨時用地手續。2021年11月4日,自然資源部印發《關于規范臨時用地管理的通知 》(自然資規〔2021〕2號),通知中明確規定了臨時用地范圍,其中要求“制梁場、拌合站等難以恢復原種植條件的不得以臨時用地方式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可以建設用地方式或者臨時占用未利用地方式使用土地”。現僅過去9個月時間即開了口子,服務于鐵路工程施工的制梁場、拌合站可以辦理臨時用地手續。具體要求為土地復墾方案通過論證,業主單位簽訂承諾書,明確了復墾完成時限和恢復責任,確保能恢復種植條件的,可以占用耕地,不得占用永久基本農田。

五是重大建設項目占用永久基本農田政策有調整。與自然資源部《關于做好占用永久基本農田重大建設項目用地的預審的通知》(自然資規〔2018〕3號)相比,增加了“原深度貧困地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省級以下基礎設施、民生發展等項目“可以占用永久基本農田。

六是允許國家重大項目以承諾方式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對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國務院推進有效投資重要項目工作協調機制確定的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允許以承諾方式落實耕地占補平衡。省級人民政府應當明確兌現承諾的期限和落實補充耕地方式。兌現承諾期限原則上不超過2年,到期未兌現承諾的,部直接從補充耕地儲備庫中扣減指標。上述承諾政策有效期至2023年3月底。

七是簡化用地預審審查。預審階段,涉及規劃土地用途調整的,重點審查是否符合允許調整的情形,但在申請辦理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時,須提交規劃土地用途調整方案;涉及占用生態保護紅線的,重點審查是否符合允許有限人為活動之外的國家重大項目范圍。

八、細化了線性工程用地調整審批辦法。線性工程用地批準后,建設過程中因地質災害等原因需要調整用地,這在以前是沒有審批通道的。2021年9月1日實施的《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建設過程中用地范圍確需調整的,應當依法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但因規定過于原則,難以具體操作。此次規定,線性工程建設過程中因地質災害、文物保護等不可抗力因素確需調整用地范圍的,經批準項目的行業主管部門同意后,建設單位可申請調整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項目建設方案調整,調整后的項目用地總面積、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規模均不超原批準規模,或者項目用地總面積和耕地超原規模、但調整部分未超出省級人民政府土地征收批準權限的,報省級人民政府批準;調整后的項目用地涉及調增永久基本農田,或征收耕地超過35公頃、其它土地超過70公頃,應當報國務院批準。調整用地涉及新征收土地的,應當依法履行征地程序,不再使用的土地,可交由原集體經濟組織使用。

九、縮小用地預審范圍。五種情形不需申請辦理用地預審:(1)經依法批準的國土空間規劃(含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范圍內的建設項目;(2)“探采合一”和“探轉采”油氣類及鉆井配套設施建設用地;(3)具備直接出讓采礦權條件、能夠明確具體用地范圍的采礦用地;(4)露天煤礦接續用地;(5)水利水電項目涉及的淹沒區用地。另外,簡化用地預審審查。

十、優化供地程序。在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范圍外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土地征收和農用地轉用經批準實施后,直接核發國有土地使用權劃撥決定書。這意味著土地征收和農用地轉用審批后,建設單位立即可獲得土地使用手續,大大縮短了開工時間。